Brunnstrom分级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的评估方法,主要用于评价中风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情况。该分级系统由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于1960年代提出,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和康复治疗师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运动能力,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Brunnstrom分级将运动功能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了不同的运动控制能力和肌肉活动水平。以下是详细的评定标准:
第一阶段(完全弛缓,无随意运动)
在这一阶段,患者完全丧失运动能力,无法主动发起任何运动。肌肉张力低下或消失,反射可能减弱甚至消失。这是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的初始状态。
第二阶段(出现协同运动模式)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协同运动模式,但这些运动仍然是不自主的,且无法独立完成。例如,当患者尝试伸展手臂时,可能会伴随肩部的内收或肘关节的屈曲。
第三阶段(协同运动模式增强)
在这个阶段,协同运动模式进一步加强,患者可以主动引发更多的运动,但仍以异常的协同运动为主。例如,当患者试图抓握物体时,不仅手指会参与动作,整个上肢也可能随之紧张。
第四阶段(部分分离运动开始出现)
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有所提高,能够逐渐从协同运动中分离出一些单独的动作。虽然这些动作还不够流畅,但标志着患者正在向更高级别的运动功能迈进。
第五阶段(分离运动进一步完善)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运动更加精确和灵活,能够较好地完成分离运动。尽管某些动作仍需一定努力才能完成,但总体来看,患者的运动功能已经显著改善。
第六阶段(接近正常运动功能)
到了这个阶段,患者的运动功能几乎恢复正常,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日常活动。虽然与健康个体相比可能存在细微差异,但整体表现已非常接近正常水平。
Brunnstrom分级不仅为康复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促进了个性化康复策略的实施。通过定期评估患者的分级变化,医疗团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此外,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合各类医疗机构使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