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 > 健康知识 >

免疫组化步骤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作者:沪生729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是一种用于检测组织切片中特定蛋白质或其他分子的技术。这项技术在病理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下是免疫组化的基本步骤:

1. 样本准备

首先需要获取新鲜的组织样本,并将其进行固定处理。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甲醛溶液,它可以有效地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随后,将组织样本脱水并包埋在石蜡中,制成适合切片的蜡块。

2. 切片与粘附

使用微切片机将蜡块切成薄片,通常厚度为4-6微米。切好的组织切片被放置在载玻片上,并通过加热或化学方法使其牢固地附着在玻片表面,以便后续实验操作。

3. 脱蜡与复水

为了使抗体能够渗透到组织内部,需要先对切片进行脱蜡处理。这一步骤涉及将切片依次放入不同浓度的有机溶剂中,如二甲苯,然后逐步恢复其水分状态。

4. 抗原修复

由于固定过程可能会掩盖目标抗原表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修复。常用的方法有高温高压法、煮沸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暴露隐藏的抗原决定簇。

5. 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为了减少背景噪音,在正式开始免疫反应之前,通常会对切片进行封闭处理。一般采用含有牛血清白蛋白(BSA)或正常动物血清的缓冲液来封闭切片上的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6. 一抗孵育

选择特异性针对目标蛋白的一抗,并将其稀释后滴加到切片上,在适当的条件下孵育一定时间。这一阶段是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直接影响最终结果的质量。

7. 洗涤去除未结合的一抗

孵育完成后,需要用PBS或其他适宜的缓冲液多次清洗切片,以彻底清除未结合的一抗分子。

8. 二抗孵育

接着加入标记有荧光素或酶类物质的二抗,它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到一抗上。同样地,也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孵育。

9. 检测信号放大

如果使用的是一抗和二抗体系,则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放大信号。例如,可以利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来增强检测灵敏度。

10. 显色或成像

最后一步就是观察结果了。对于荧光标记的情况可以直接通过显微镜观察;而对于酶促显色,则需添加底物使之产生颜色变化后再拍照记录。

以上就是免疫组化的主要流程概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时还需根据具体实验需求调整参数设置,并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