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英文称为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妊娠并发症,通常发生在妊娠晚期,尤其是在妊娠28周至36周之间。尽管其发生率较低,但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一、什么是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一种以肝脏内脂肪异常堆积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怀孕后期。它与普通的脂肪肝不同,具有急性和进展性的特点,且多在分娩后逐渐恢复。该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代谢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有关。
二、常见症状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症状往往起病隐匿,初期可能类似普通的妊娠不适,如恶心、呕吐、乏力等,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以下典型表现:
- 右上腹疼痛或压痛
- 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
- 恶心、呕吐
- 全身乏力
- 尿液颜色加深
- 食欲减退
- 高血糖或低血糖
- 凝血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高血压、蛋白尿等类似子痫前期的表现,容易被误诊为其他妊娠相关疾病。
三、诊断方法
由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妊娠并发症相似,因此确诊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
1. 血液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测(如ALT、AST升高)、胆红素水平、凝血功能等。
2.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可见肝脏回声增强。
3. 组织活检:虽然不是常规检查,但在某些情况下可帮助明确诊断。
4. 排除其他疾病:如病毒性肝炎、HELLP综合征等。
四、治疗方法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治疗原则是尽早终止妊娠,因为这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一旦确诊,医生会根据孕周和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立即分娩。
此外,治疗还包括:
- 支持性治疗:如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血糖、预防感染等。
- 监测胎儿情况:通过胎心监护、B超等方式评估胎儿健康状况。
- 产后护理:多数患者在分娩后数天到数周内肝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五、预后与预防
大多数患者在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尤其是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的情况下。然而,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肝衰竭、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尚无明确的预防措施,但定期产前检查、关注身体变化、及时就医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六、结语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虽然少见,但因其潜在的严重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孕妇而言,了解这一疾病的特点、症状和应对措施,有助于在出现异常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保障母婴安全。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相关症状,请务必尽快咨询专业医生,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