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虽然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其发病机制复杂,容易被误诊或延误治疗。乳腺结核并非由乳腺本身细菌感染引起,而是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至乳腺组织,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
一、乳腺结核的病因与传播途径
乳腺结核的发生通常与全身性结核感染有关,常见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结核病灶未得到及时控制的患者。结核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入乳腺:
1. 血行播散:这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结核菌从原发感染灶(如肺部、骨髓等)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乳腺。
2. 淋巴传播:乳腺周围的淋巴系统可能成为结核菌扩散的通道。
3. 直接蔓延:如胸壁、肋骨或纵隔的结核病变可能直接侵犯乳腺组织。
二、乳腺结核的临床表现
乳腺结核的临床症状多样,早期可能不典型,容易与乳腺炎、乳腺癌等疾病混淆。常见的症状包括:
- 乳房肿块:通常是无痛性或轻微疼痛的硬块,质地较韧,边界不清。
- 皮肤改变:可能出现红肿、破溃或橘皮样改变。
- 乳头溢液:部分患者会有脓性或血性分泌物。
- 全身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等。
由于这些症状与其他乳腺疾病相似,确诊往往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分析。
三、诊断方法
1. 影像学检查:
-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的异常回声区,判断肿块性质。
- 乳腺X线摄影(钼靶):有助于发现钙化点或结构异常。
-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
2. 病理学检查:
- 细针穿刺活检(FNA):获取细胞学样本进行检测。
- 组织活检:是确诊乳腺结核的“金标准”,可发现典型的干酪样坏死和抗酸杆菌。
3. 实验室检查:
- 结核菌素试验(PPD):用于筛查是否存在结核感染。
- 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更特异性的结核感染检测方法。
- 痰液或体液中结核菌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体。
四、治疗原则
乳腺结核的治疗以抗结核药物为主,遵循“早期、联合、规律、全程”的用药原则。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
- 异烟肼(INH)
- 利福平(RFP)
- 吡嗪酰胺(PZA)
- 乙胺丁醇(EMB)
- 链霉素(SM)
一般需要至少6个月以上的规范治疗,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如病灶切除或清创术。
五、预后与注意事项
乳腺结核若能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乳腺组织广泛破坏、形成窦道或继发感染,甚至影响乳腺功能。
此外,患者应定期复查,避免自行停药或中断治疗,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六、预防措施
1. 积极治疗全身性结核病,尤其是肺结核患者。
2. 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
3.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结核病患者,减少感染风险。
总之,乳腺结核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其危害不容忽视。了解其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