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附骨疽】附骨疽是中医常见的一种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多发于骨骼或骨膜附近,常因外伤、劳损或气血不足引起。该病以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形成脓肿,甚至影响骨骼健康。以下是对附骨疽的简要总结与分析。
一、附骨疽概述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附骨疽 |
英文名称 | Osteomyelitis(骨髓炎) |
病因 | 外伤、劳损、气血不足、湿热毒邪侵袭 |
好发部位 | 骨骼或骨膜附近,如股骨、胫骨、脊椎等 |
发病特点 | 急性或慢性,多伴发热、局部肿胀、疼痛 |
诊断方法 | 临床症状、X光、CT、MRI、血液检查 |
治疗方式 | 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手术引流、抗生素治疗 |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附骨疽的发生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外伤感染:如骨折、刺伤等导致细菌侵入骨骼或骨膜。
2. 体质虚弱:长期疲劳、营养不良、气血不足,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
3. 湿热毒邪:湿热之邪侵入体内,郁而化热,阻滞经络,引发炎症。
4. 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局部淤积,易生脓肿。
三、临床表现
症状 | 表现 |
局部红肿热痛 | 肿胀明显,触痛剧烈,皮肤温度升高 |
功能障碍 | 受累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 |
发热 | 体温升高,伴有寒战 |
脓肿形成 | 晚期可能出现波动感,破溃后有脓液排出 |
四、中医辨证分型
附骨疽在中医中常根据病情分为不同证型,常见的有:
证型 | 症状特点 | 治则 | 常用方剂 |
湿热蕴结 | 红肿热痛明显,舌苔黄腻 | 清热利湿 | 五味消毒饮、四妙散 |
气滞血瘀 | 疼痛固定,肿块坚硬 | 活血化瘀 | 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 |
正虚邪恋 |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 扶正祛邪 | 八珍汤、补阳还五汤 |
五、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
- 内服:根据辨证使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类药物。
- 外敷:使用中药膏药或药敷,促进局部吸收和消肿。
2. 针灸疗法:
- 选取患处及邻近穴位,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3. 西医治疗:
- 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 必要时进行手术切开排脓或清创。
4. 生活调养:
-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 饮食清淡,忌辛辣油腻。
- 保持局部清洁,防止再次感染。
六、预防与注意事项
-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外伤。
-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 遇到创伤应及时处理,防止感染。
- 一旦出现持续性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应尽早就医。
总结
附骨疽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中医认为其多由湿热毒邪、气血不畅所致。现代医学则将其归为骨髓炎范畴。治疗上需结合中西医药,同时注重调养与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关键,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