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征是什么】霍夫曼征(Hoffmann's sign)是一种神经系统检查中的体征,主要用于评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它由德国神经学家奥古斯特·霍夫曼(August Hoffmann)在1913年首次描述,是临床中判断锥体束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霍夫曼征的出现通常提示大脑或脊髓的锥体束存在病变,常见于脑卒中、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等疾病中。该征象表现为刺激患者手指时,拇指和食指出现快速的屈曲动作,类似“抓握反射”。
霍夫曼征总结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霍夫曼征(Hoffmann's sign) |
发现者 | 奥古斯特·霍夫曼(August Hoffmann) |
发现时间 | 1913年 |
检查方法 | 轻轻敲击患者的中指指尖,观察拇指与食指是否出现快速屈曲反应 |
临床意义 | 提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如脑卒中、脊髓病变等 |
正常反应 | 无明显反应 |
异常反应 | 拇指与食指迅速屈曲(类似抓握动作) |
适用范围 | 神经系统疾病的初步筛查 |
注意事项 | 应结合其他神经系统体征综合判断 |
详细说明
霍夫曼征的检查方法简单且无创,医生通过轻轻敲击患者的中指指尖,观察其拇指和食指是否出现快速的屈曲动作。如果出现这种反应,称为霍夫曼征阳性,可能提示锥体束受损。
需要注意的是,霍夫曼征并非特异性很强的体征,因此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如肌力测试、反射检查、病理反射等,来综合判断病情。
此外,某些正常人也可能表现出轻微的霍夫曼征反应,尤其是手部肌肉较为敏感的人群。因此,在临床中需谨慎判断,避免误诊。
总之,霍夫曼征是神经系统检查中的一个有用工具,尤其在评估上运动神经元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