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动脉内膜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以及钙化,导致动脉壁变厚、变硬,管腔狭窄。这种病变可能影响全身各个部位的大中型动脉,从而引发多种临床症状和体征。
1. 心血管系统的表现
最常见的表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骨后压榨感或闷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甚至下颌,持续时间通常为数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严重时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痛、冷汗、恶心呕吐等。
2. 脑部的表现
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TIA的症状通常是短暂的,如单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等,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即可完全恢复。如果发展为脑梗死,则会出现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
3. 下肢动脉病变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常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小腿肌肉酸痛、疲劳、无力,需停下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随着病情进展,即使在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疼痛,称为静息痛。严重时可导致溃疡或坏疽。
4. 肾脏损害
肾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蛋白尿等症状,长期发展下去会影响肾功能,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5. 其他表现
此外,动脉粥样硬化还可能累及主动脉、肠系膜动脉等部位,分别表现为主动脉夹层、腹痛、消化不良等不同症状。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多系统受累的过程,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定期体检、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治疗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