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长期炎症,并伴有局部黏膜的糜烂现象。虽然这种疾病不像急性胃炎那样突然发作、症状剧烈,但其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一、什么是慢性糜烂性胃炎?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在长期受到各种刺激后,出现持续性的炎症反应,并伴随有表层组织的破损或糜烂。与普通的慢性非糜烂性胃炎相比,这种类型的胃炎更具有破坏性,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溃疡甚至癌变。
二、常见病因
1.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它能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长期的炎症反应,从而诱发糜烂。
2.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酸对胃壁的侵蚀,导致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生。
3.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摄入辛辣、油腻、过热或过冷的食物,以及暴饮暴食、不规律进食等,都会刺激胃黏膜,增加患病风险。
4. 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或者熬夜、睡眠不足,也会影响胃部的正常功能,诱发慢性胃炎。
5. 吸烟和饮酒
吸烟和酗酒会直接损害胃黏膜,增加胃酸分泌,加重胃部炎症。
三、典型症状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症状通常较为隐匿,但常见表现包括:
- 上腹部隐痛或灼热感,尤其是在空腹或夜间
-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 腹胀、嗳气、反酸
- 有时会出现黑便或呕血(提示严重糜烂或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胃镜检查时被发现。
四、诊断方法
1. 胃镜检查
胃镜是最直接、最准确的诊断手段。医生可以通过内镜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糜烂及炎症程度。
2. 幽门螺杆菌检测
可通过呼气试验、血液抗体检测或粪便抗原检测等方式确认是否感染该细菌。
3. 病理活检
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取一小块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排除其他疾病。
五、治疗与调理
1. 根除幽门螺杆菌
如果检测出感染,需按照医生建议进行规范的抗生素治疗,以消除病原体。
2. 抑制胃酸分泌
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或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可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3. 保护胃黏膜
常用药物包括硫糖铝、铋剂等,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胃黏膜。
4. 调整生活方式
避免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规律饮食和作息,减轻精神压力,有助于病情恢复。
六、预防措施
-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胃病家族史的人群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 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特别是NSAIDs类药物
- 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生活节奏
结语
慢性糜烂性胃炎虽然不是一种致命性疾病,但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科学调理至关重要。如果您有相关症状,建议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接受专业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