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肌间隙感染介绍】咬肌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感染,主要发生在咬肌与下颌骨之间的潜在间隙中。该病多由牙源性感染扩散引起,如智齿冠周炎、下颌磨牙根尖周炎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脓肿形成、张口困难、甚至全身症状。
一、概述
项目 | 内容 |
疾病名称 | 咬肌间隙感染 |
发病部位 | 咬肌与下颌骨之间的间隙 |
病因 | 牙源性感染(如智齿、磨牙)扩散 |
症状 | 面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发热等 |
治疗 | 抗生素、切开引流、对症处理 |
并发症 | 脓肿、面神经麻痹、败血症等 |
二、病因与诱因
1. 牙源性感染: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下颌第三磨牙(智齿)周围感染。
2. 外伤或手术后感染:如拔牙、颌面手术后未妥善护理。
3. 免疫力低下:糖尿病、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激素等均可增加感染风险。
三、临床表现
症状 | 描述 |
面部肿胀 | 多为单侧,以耳前及下颌角区域为主 |
疼痛 | 持续性疼痛,咀嚼时加重 |
张口受限 | 因咬肌受累,导致张口困难 |
全身症状 | 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 |
局部压痛 | 可触及明显压痛点,波动感提示脓肿形成 |
四、诊断方法
1. 临床检查:通过触诊、观察面部形态和张口度判断。
2. 影像学检查:
- X线片:可发现牙槽骨破坏或炎症阴影。
- CT扫描:能清晰显示感染范围及是否形成脓肿。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
五、治疗方法
方法 | 说明 |
抗生素治疗 |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等 |
切开引流 | 对已形成脓肿者,需切开排脓,减轻局部压力 |
对症支持治疗 | 如止痛、退热、补液等 |
手术治疗 | 若反复发作或合并其他病变,可能需要切除病灶或进行根治性手术 |
六、预防措施
1.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漱口水,减少细菌滋生。
2. 及时治疗牙病:如龋齿、牙髓炎、智齿冠周炎等。
3. 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
4. 术后护理:拔牙或手术后按医嘱护理,防止感染。
七、注意事项
- 咬肌间隙感染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感染扩散至邻近间隙,如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避免自行停药或忽视症状。
总结:咬肌间隙感染虽属常见病,但若处理不当,后果严重。早期识别、及时治疗是关键。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口腔健康,预防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