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细菌性痢疾】婴儿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志贺菌属(Shigella)引起的肠道感染,常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婴儿感染后常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脱水和营养不良,甚至危及生命。
以下是对婴儿细菌性痢疾的总结
一、疾病概述
项目 | 内容 |
疾病名称 | 婴儿细菌性痢疾 |
病原体 | 志贺菌属(如福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等) |
传播途径 | 粪-口途径,也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传播 |
易感人群 | 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为主 |
发病季节 | 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多见 |
临床表现 | 发热、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呕吐、食欲减退等 |
二、症状与体征
症状 | 描述 |
发热 | 多为中度至高热,持续时间较长 |
腹泻 | 排便频繁,多为黏液脓血便,有腥臭味 |
腹痛 | 婴儿表现为哭闹、拒食、腹部不适 |
呕吐 | 部分患儿出现呕吐,加重脱水风险 |
脱水 | 表现为口干、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 |
三、诊断方法
方法 | 说明 |
粪便常规检查 | 检查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及吞噬细胞 |
粪便培养 | 分离志贺菌,明确病原体 |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感染 |
快速抗原检测 | 用于快速筛查志贺菌抗原 |
四、治疗原则
治疗措施 | 说明 |
抗生素治疗 | 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三代头孢等(需遵医嘱) |
对症支持治疗 | 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退热、止泻等 |
卫生管理 | 加强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
饮食调理 |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饮食 |
五、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 说明 |
注意饮食卫生 | 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未煮熟的食物 |
勤洗手 | 尤其是饭前便后、换尿布后要彻底洗手 |
保持环境清洁 | 定期消毒玩具、餐具、衣物等 |
接种疫苗 | 目前尚无广泛使用的细菌性痢疾疫苗,但可通过改善卫生条件降低发病率 |
六、注意事项
- 婴儿病情发展迅速,家长应密切观察症状变化。
- 出现严重脱水、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 不建议自行使用抗生素,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结语:
婴儿细菌性痢疾虽为常见病,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家长应提高警惕,注重日常卫生和早期识别,及时就医,以保障婴幼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