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名称大全一览表】在中医理论中,中药是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的结合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使用中药进行日常保健和疾病预防。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常见中药,以下整理了一份“常用中药名称大全一览表”,涵盖其主要功效及适用症状,供参考。
一、
中药种类繁多,根据其来源、性味、归经及功效的不同,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理气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驱虫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药等类别。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和适应症,合理使用能有效改善身体状况,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误用或滥用。
二、常用中药名称大全一览表
中药名称 | 性味 | 功效 | 适用症状 |
人参 | 甘、微苦,微温 |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 气虚欲脱,脾虚食少,肺虚喘咳 |
黄芪 | 甘,微温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 气虚乏力,自汗,水肿,疮疡难溃 |
当归 | 甘、辛,温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 |
川芎 | 辛,温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 血瘀头痛,月经不调,风湿痹痛 |
白术 | 苦、甘,温 | 健脾燥湿,利水止泻 | 脾虚食少,腹胀泄泻,水肿 |
茯苓 | 甘、淡,平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水肿,小便不利,失眠,脾虚食少 |
甘草 | 甘,平 | 和中缓急,润肺止咳 | 虚寒咳嗽,脾胃虚弱,调和诸药 |
黄连 | 苦,寒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高热神昏 |
枸杞子 | 甘,平 | 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 肝肾阴虚,视力模糊,肺燥咳嗽 |
金银花 | 甘,寒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肿疔毒 |
丹参 | 苦,微寒 | 活血调经,凉血消肿 | 血瘀痛经,胸痹心痛,跌打损伤 |
红花 | 辛,温 |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 血瘀经闭,痛经,跌打损伤 |
陈皮 | 苦、辛,温 |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脘腹胀满,咳嗽痰多,消化不良 |
半夏 | 辛,温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痰饮咳嗽,呕吐反胃,梅核气 |
附子 | 辛、甘,大热 |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 阳衰寒厥,四肢冰冷,肾阳不足 |
麻黄 | 辛、微苦,温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风寒感冒,咳嗽气喘,水肿 |
党参 | 甘,平 |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 脾胃虚弱,气短乏力,肺虚咳嗽 |
何首乌 | 苦、甘、涩,微温 | 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 | 肝肾不足,须发早白,腰膝酸软 |
三、注意事项
1. 中药讲究配伍和辨证施治,不可随意搭配使用。
2. 孕妇、儿童、体弱者应谨慎用药,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3. 部分中药有副作用或禁忌,如附子、大黄等需严格控制剂量。
4. 使用中药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确保安全有效。
通过以上表格和简要说明,希望能帮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常用中药的基本信息,为健康生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