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症是什么病】干槽症(Alveolar Osteitis),又称“牙槽窝炎”,是一种在拔牙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发生在下颌第三磨牙(智齿)拔除后的1至3天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拔牙窝内血凝块脱落或溶解,导致骨面暴露和细菌感染,进而引发剧烈疼痛、口臭及口腔异味等症状。
一、干槽症的基本概述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拔牙后牙槽窝内血凝块脱落或溶解,导致骨面暴露并引发感染的并发症 |
常见部位 | 多见于下颌第三磨牙(智齿)拔除后 |
发病时间 | 一般在拔牙后1~3天内发生 |
主要症状 | 剧烈疼痛、口臭、口腔异味、拔牙窝空虚或有腐坏组织 |
病因 | 血凝块脱落、感染、术后护理不当等 |
治疗方式 | 清创、放置药物、止痛、抗感染等 |
二、干槽症的成因
干槽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 血凝块脱落:拔牙后形成的血凝块未能有效保护牙槽骨,导致其过早脱落。
- 感染:口腔细菌进入拔牙窝,引发炎症反应。
- 术后护理不当:如过早漱口、吸烟、用力咀嚼等行为可能影响愈合。
- 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因体质原因,愈合能力较差,易发此病。
三、干槽症的症状表现
症状 | 描述 |
剧烈疼痛 | 疼痛常从拔牙窝向耳部或太阳穴放射,持续且难以缓解 |
口臭与异味 | 拔牙窝内有腐败组织,产生明显异味 |
拔牙窝空虚 | 拔牙窝内无血凝块,可见灰白色或黄色的骨面 |
发热 |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发热 |
淋巴结肿大 | 下颌淋巴结可能肿大、触痛 |
四、干槽症的治疗方法
治疗措施 | 说明 |
清创处理 | 彻底清除拔牙窝内的坏死组织和细菌 |
放置药物 | 使用抗菌药或止痛药填塞拔牙窝 |
口服药物 | 如抗生素、止痛药等,控制感染和缓解疼痛 |
保持口腔清洁 | 使用温和的漱口水,避免刺激性食物 |
定期复查 | 医生根据恢复情况安排复诊 |
五、干槽症的预防措施
- 术后严格遵循医嘱:如避免用力漱口、吸烟、饮酒等。
- 保持口腔卫生:使用医生推荐的漱口水,注意饮食清淡。
- 及时就医:若出现异常疼痛或异味,应尽快就诊。
六、总结
干槽症是一种拔牙后常见的并发症,虽然不致命,但会显著影响患者的恢复体验。了解其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干预。良好的术后护理是预防干槽症的关键,一旦怀疑患病,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