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行为理论的理论要点有哪些】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是由心理学家Icek Ajzen于1985年提出的一种用于预测和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模型。该理论在社会心理学、健康行为研究、消费者行为等领域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分析个体行为意图的形成过程。
一、理论要点总结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是影响实际行为的最直接因素。而行为意向又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态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和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这三个因素共同构成了对行为意图的预测。
此外,计划行为理论还强调了“感知行为控制”这一概念,即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执行某种行为的判断,这与传统的“控制信念”有所不同,更加强调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对行为结果的掌控能力。
二、理论要点表格展示
理论要素 | 定义与说明 | 对行为意图的影响 |
态度(Attitude) | 个体对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正面或负面评价 | 直接影响行为意图 |
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 | 个体对重要他人对其行为期望的感知 | 直接影响行为意图 |
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 个体对自己能否执行该行为的自我评估,包括资源、能力和机会等 | 直接影响行为意图 |
行为意图(Behavioral Intention) | 个体对执行某一行为的意愿或计划 | 最直接预测实际行为 |
实际行为(Actual Behavior) | 个体最终采取的具体行动 | 受行为意图影响 |
三、理论应用与意义
计划行为理论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框架,帮助研究者理解人们为何会做出某些行为。它不仅适用于健康行为(如锻炼、戒烟),也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消费决策、教育学习等多个领域。
该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将“控制信念”发展为“感知行为控制”,使得理论更加贴近现实情境中的个人能力与资源限制,从而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
四、总结
计划行为理论通过分析个体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揭示了行为意图的形成机制。其核心观点是:行为意图是行为的最直接预测因素,而行为意图又由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共同决定。这一理论在行为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