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血压】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也称为“高血压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指的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持续过高。长期的高血压会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高血压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多次测量血压值高于正常范围的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高血压指南,高血压分为以下几类:
| 分类 | 收缩压(mmHg) | 舒张压(mmHg) | 说明 |
| 正常血压 | <120 | <80 | 健康人群参考值 |
| 正常高值 | 120–139 | 80–89 | 需注意生活方式调整 |
| 高血压1级 | 140–159 | 90–99 | 需要干预,可能开始治疗 |
| 高血压2级 | ≥160 | ≥100 | 需要药物治疗 |
| 高血压危象 | >180 | >120 | 紧急情况,需立即就医 |
二、高血压的症状
高血压通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大多数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 头痛、头晕
- 视力模糊
- 心悸、胸闷
- 疲劳、失眠
- 严重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三、高血压的成因
高血压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2. 不良生活习惯:
- 高盐饮食
- 缺乏运动
- 吸烟和饮酒
- 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
3. 肥胖:体重超标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
4.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大,血管弹性下降,血压易升高。
5. 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也可能引发高血压。
四、高血压的诊断方法
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压测量,通常需要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多次测量,并结合病史、体检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 家庭自测血压:适合日常监测,方便且准确。
- 动态血压监测(ABPM):连续24小时监测血压,更真实反映血压波动情况。
-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肾功能、血脂等,用于评估并发症风险。
五、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
1. 生活方式干预
- 控制盐分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
- 保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 戒烟限酒
- 保持健康体重
- 减轻压力,保证充足睡眠
2. 药物治疗
对于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开具降压药,常见药物包括:
- 利尿剂
- β受体阻滞剂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 钙通道阻滞剂
六、高血压的并发症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
| 并发症 | 说明 |
| 心脏病 | 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
| 脑卒中 | 脑出血或脑梗死 |
| 肾功能衰竭 | 高血压可导致肾脏损伤 |
| 视网膜病变 | 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
| 动脉硬化 | 加速血管老化 |
总结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但危害极大的慢性病,早期无症状,但长期不加以控制,将严重威胁身体健康。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风险。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是预防和管理高血压的关键。
以上就是【什么是高血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