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SIE)是一种由细菌或其他微生物侵入心脏内膜,尤其是瓣膜或心腔内壁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相比,其发展较为缓慢,症状也相对隐匿,但同样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并发症风险。
该病常见于有基础心脏病变的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或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感染通常通过血液传播,可能来源于牙科操作、泌尿系统感染或其他部位的感染灶。
一、基本信息总结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英文名称 | 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SIE) |
病因 |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侵入心脏内膜 |
发病速度 | 缓慢,病程较长 |
常见人群 | 有心脏基础疾病者,如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患者等 |
感染途径 | 血液传播,常源于口腔、泌尿道等部位感染 |
典型症状 | 发热、乏力、体重减轻、关节痛、皮肤瘀点、脾肿大等 |
并发症 | 心力衰竭、脑栓塞、肾功能损害等 |
诊断方法 | 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免疫学检查等 |
治疗方式 | 抗生素治疗为主,严重时需手术干预 |
二、临床表现特点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误诊为其他慢性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
- 全身症状:长期低热、乏力、盗汗、体重下降。
- 心血管症状:心悸、气短、原有心脏病症状加重。
- 皮肤表现:Osler结节、Janeway损害、杵状指等。
- 神经系统症状:脑栓塞可导致中风、偏瘫等。
- 肾脏表现:血尿、蛋白尿,严重时可出现肾衰竭。
三、诊断要点
1. 病史与体征:了解是否有心脏基础疾病、近期感染或侵入性操作史。
2.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贫血。
- 血培养:是确诊的关键,需多次采血检测。
3. 影像学检查:
-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瓣膜赘生物、瓣膜损伤等。
4. 免疫学检查: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升高。
四、治疗原则
1. 抗生素治疗:
- 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 一般需要持续治疗4~6周以上。
- 需保证足够疗程以防止复发。
2. 支持治疗:
- 控制心力衰竭、纠正贫血等。
3. 手术治疗:
- 当出现严重瓣膜损害、反复栓塞、药物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更换瓣膜。
五、预防措施
- 对于高危人群,如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患者,在进行牙科、泌尿科等侵入性操作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减少感染机会。
-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脏疾病。
总结: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进展缓慢但危害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应高度重视感染的预防与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