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 > 健康知识 >

输血的指征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作者:馬國明Kenneth

输血的指征】在临床实践中,输血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输血。合理掌握输血的指征,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能避免不必要的输血风险和资源浪费。以下是对常见输血指征的总结与分类。

一、输血的基本原则

1. 严格掌握适应症:只有在患者存在明确的血液成分缺乏或功能障碍时,才考虑输血。

2. 优先选择成分输血:根据患者具体需要,选择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成分进行输注。

3. 控制输血量与频率:避免过量输血,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二、常见输血指征总结

指征类型 具体表现 说明
1. 贫血 血红蛋白 < 70 g/L 或出现明显症状(如心悸、乏力) 常见于失血、溶血、慢性疾病等
2. 出血过多 失血量 > 15% 体重或血压下降、心率增快 如外伤、手术中大出血
3.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 < 50×10⁹/L 或有出血倾向 常见于化疗后、肝病、DIC 等
4. 凝血功能障碍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5 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如肝功能衰竭、抗凝药物使用
5. 急性缺氧 动脉血氧饱和度 < 90% 或存在严重缺氧症状 如严重创伤、呼吸衰竭
6. 预防性输血 术前血红蛋白 < 80 g/L 或预计术中出血量大 用于高风险手术患者
7. 红细胞生成障碍 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 需要定期输注红细胞

三、注意事项

- 避免非必要输血:如轻度贫血、无症状者不应盲目输血。

- 关注输血反应:如发热、过敏、溶血等,需及时处理。

- 个体化评估:应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四、结论

输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必须在明确指征的前提下进行。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并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通过规范操作和合理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